一起备考网 职业资格 2024年中级经济师《人力资源》高频考点(14)

2024年中级经济师《人力资源》高频考点(14)

  2024年中级经济师《人力资源》高频考点(14)内容来了,以下是详细介绍,一起来了解下吧。

“2024年中级经济师《人力资源》高频考点(14)”供考生参考,更多经济师考试备考相关信息,请访问本站职业资格栏目”查看。

  (一)适用于取得竞争优势战略的绩效管理


  1.采用成本领先战略时的绩效管理策略


  (1)绩效考核:尽量选择结果导向、实施成本较低的评价方法。


  (2)评价指标:多选择一些客观的财务指标引导员工行为。


  (3)评价者:只选择直接上级作为评价主体。


  (4)考核周期:不宜太短,因为频繁考核增加成本。


  2.采用差异化战略时的绩效管理策略


  (1)绩效管理中应弱化员工工作直接结果,而鼓励员工多进行创新工作。


  (2)绩效考核:行为导向评价方法。


  (3)评价指标:对员工多进行客观评价。


  (4)评价主体:多元化评价主体。


  (5)考核周期:不宜过短。


  (二)适用于不同竞争态势战略的绩效管理


  1.采用防御者战略时的绩效管理策略


  (1)系统化的评价方法,多角度选择考核指标。


  (2)考核周期可以与奖金发放的周期相一致,便于考核的操作。


  2.采用探索者战略时的绩效管理策略


  (1)考核方法:结果为导向评价。


  (2)绩效沟通:组织目标融入员工个人发展目标。


  3.采用跟随者战略时的绩效管理策略


  (1)考核方法:选择标杆超越法。


  (2)考核主体尽量多元化。


  考点:绩效评价


  一、绩效评价技术


  (一)量表法


  1.图尺度评价法


  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。


  优点:容易开发,具有普遍适应性。


  缺点:


  (1)该方法与组织战略之间常常差异较大;


  (2)该方法往往只有模糊和抽象的绩效标准;


  (3)该量表无法为员工改进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,不利于绩效评估的反馈。


  2.行为锚定法


  优点:


  (1)使工作的计量更为准确;


  (2)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;


  (3)评估结果具有良好的反馈功能。


  缺点:


  开发成本很高,操作流程复杂,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才能够制定出合理的行为等级表。


  3.行为观察量表法


  优点:


  (1)内部一致性令人满意;


  (2)对于量表的理解和使用比较便利;


  (3)有利于进行清晰的绩效反馈;


  (4)可以单独作为职位说明书的补充。


  缺点:


  (1)很难包含所有的行为指标的代表性样本;


  (2)行为观察量表的效度有待提高;


  (3)主管人员单独考核工作量过大,一般不具有可操作性。


  (二)比较法


  1.排序法


  包括:(1)简单排序法;(2)交替排序法。


  优点:


  (1)操作简单;


  (2)评估结果简单明了;


  (3)实施成本低廉。


  缺点:


  (1)容易使员工有心理压力,不容易接受评估的结果;


  (2)很难提供详细具体的绩效评估结果。


  2.配对比较法


  优点:


  能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快速比较出员工绩效的水平。


  缺点:


  (1)当员工人数增加时,评估的工作量将会成倍地增加;


  (2)配对比较法只能得到员工绩效的排名,不能反映员工绩效的差距和他们工


  作能力的特点。


  3.强制分布法


  基于一个有争议的假设:在被评估者中,优秀、一般和较差的员工同时存在。


  优点:


  (1)可以有效避免考核结果出现趋中趋势;


  (2)有利于管理手段的实施。


  缺点:


  当一个部门中的员工都非常优秀时,使用强制分布法强行划分员工的等级就显得有失公平。


  (三)描述法


  1.关键事件法


  优点:


  (1)评价结果更加客观;


  (2)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训;


  (3)为绩效反馈面谈奠定了基础。


  缺点:


  (1)非常费时;


  (2)无法提供员工之间、部门之间和团队之间的业绩比较信息。


  2.不良事故评估法


  优点:


  使企业尽量避免巨大损失。


  缺点:


  (1)不能提供丰富的绩效反馈信息;


  (2)不能用来比较员工、部门、团队的绩效水平。


  二、绩效评价常见误区


  1.晕轮效应


  2.趋中倾向


  3.过严或过宽倾向


  4.年资或职位倾向


  5.盲点效应


  6.刻板印象


  7.首因效应


  8.近因效应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一起备考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ixiew360.com/1540090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