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明朝开国名将中,常遇春应该是战斗力最强悍的一位了,明朝的建立他可以说是居功甚伟。然而,这么一位盖世名将却在40岁那年突然暴毙,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。很多人认为,常遇春的突然暴毙,可能与他屠城的举动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对于古人来说,屠城是一种极大的恶事,而且有伤天和,更会折损自身的寿命。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,也确实是如此,古代凡是胆敢屠城的人,他们的结局基本上都不怎么好,最后不是被赐死就是暴毙。常遇春40岁正值壮年,却一夜之间暴毙,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说,应该就是因为屠城惹下的因果。
在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中,基本上都是底层百姓出身,常遇春也不例外。在跟随朱元璋之前,常遇春不过是刘聚手下的土匪,每天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。但是常遇春从小就有大志向,他认为刘聚难成大事,所以后来就找了个机会离开了刘聚。日后听说朱元璋的队伍纪律严明,于是就投靠了朱元璋。
常遇春不愧是明朝头号猛将,他投奔朱元璋后主动要求当先锋,每次征战都是身先士卒,很快为朱元璋打下了一片大大的地盘。常遇春也很自信,常常对手下将士说,只要自己手中有十万将士就能横行天下,因此被军中之人誉为“常十万”。
不过,虽然常遇春百战百胜,但是他的性格也十分暴躁,而且喜欢坑杀俘虏。比如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大战,按照当时的形势来说,两人原本不该这么早就爆发大战的。这场大战提前爆发的起因,归根究底,就是常遇春坑杀了陈友谅麾下的四千名兵马。
在古代,将军行军打仗,放纵手下士兵的事时有发生,但是这些士兵最多劫掠一些战利品,很少有屠城的现象发生。例如清朝时的曾国藩,因为朝廷无力奖赏将士,他为了让将士拼命作战,就会在战前许下承诺,允许城破后士卒劫掠三天,以此作为奖赏。
常遇春的脾气暴躁,有时候因为久攻不下,一旦城破就会迁怒于城中百姓。例如在朱元璋与张士诚大战时,常遇春攻打泰州屡次无功,城破后就迁怒于城中百姓,下令屠城。后来常遇春攻打赣州时,因为遭遇极大抵抗伤亡惨重,于是又下令城破后屠城百万。可因为连年来的大战,使得赣州城内人口稀少,常遇春最后只好找了一个叫“黄百万”的人杀了泄愤。
朱元璋登基称帝后,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,期望能够将元朝残余一举赶回漠北老家。徐、常二人奉命领兵北伐,一路上势如破竹,很快就收复了大片失地。不过,在攻打东昌府时,常遇春率领的大军遭遇了一场硬仗,元军与明军在城外展开了一场激战,双方均损失惨重,最后以明军惨胜而结束。
当双方大军交战时,东昌府城中的百姓也十分忐忑,他们非常希望明军能够胜利,可又担心胜利的会是元军,万一迎错了人,那可就是天大麻烦了。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,城中百姓想到了一个办法,就是在旗子的正反两面分别写上欢迎明军和欢迎元军四个大字,哪一方胜出就用哪一面。
等到常遇春打了胜仗归来时,看到城中所有百姓都举着旗子出城迎接,他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,说明这些城中之人还是期盼明朝得胜的。可还没等他的笑容落下,就发现旗子背面赫然还写着欢迎元军四个大字。看到这一幕后,常遇春转身挥手,笑着对侍卫说:屠城!就这样,东昌府的百姓聪明反被聪明误,反而落了个屠城的下场。
常遇春作战以勇猛著称,性格也十分刚强,而且他治军从严,是一位杀伐十分果断的人物。只不过,他这种动辄屠城的做法实在是有伤天和,也为他日后的英年早逝埋下了伏笔。而且,常遇春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,在常年的军旅生涯中,身体肯定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,他的经历可能与唐朝的秦琼十分相似。只不过,秦琼虽然伤重,但是因为没有屠过城,所以他活的年岁还是比常遇春大许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