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能够从一名小小的乞丐,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,这一路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。说起朱元璋的成功秘诀,除了骁勇善战、知人善用这八个字之外,他性格中的多疑和谨慎,也在他争霸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,曾多次帮助他化险为夷。
人的性格其实并非都是天生的,有很多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。而朱元璋的一生经历了数不清的恶战,在他统一天下的过程中,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,这让他养成了多疑谨慎的性格。虽然说多疑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品质,但是在元末明初那种强敌环伺的形势下,却能够让朱元璋最大程度地保证自身的安危。
直到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,他在生活方面也一直保持着相当谨慎的状态,而且他的多疑也并没有随着敌人的消失而消失。例如,有一次太子朱标落水被侍卫救起,按理说应该论功行赏,结果朱元璋赶到现场环顾一圈后,却下令让穿戴整齐的侍卫升官,脱掉衣服的当场杀掉,以儆效尤。
那么,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,难道不怕侍卫们心寒吗?侍卫们日夜辛辛苦苦保护太子的安危,怎么到头来反而要丢掉性命呢?从朱元璋对这些侍卫们不同的处理态度上,就不难看出他是多么的谨慎。
据明武宗时期大臣户部尚书、文渊阁大学士王鏊的笔记中记载,太子朱标曾经奉命和左都御史、礼部尚书詹徽一起审理一桩案件,朱标认为涉事官员罪责不大,应该从轻发落,而詹徽秉持朱元璋治官从严的政策,认为这些涉事官员要从重处罚。
因为两人始终意见不合,谁也说服不了谁,于是就来找朱元璋决断。朱元璋认为詹徽言之有理,而朱标却认为天下初定,应当从宽治国。朱元璋十分震怒,当场训斥朱标:“俟汝有天下为之!”意思是说,等你当了皇帝随便你怎么干都行。朱标被父亲的严厉态度所惊吓,一时间想不开,竟然投入金水河自溺,所幸随行侍卫紧急施救,才让他保住一条小命。
关于朱标自溺金水河一事,也有明朝笔记中认为是为了救老师宋濂,所以才自投金水河以向朱元璋求情。反正不管因为什么原因,朱标确实有过自溺的举动,这是一种相当不成熟的行为。朱元璋得知事情的经过后,自然又是将朱标严厉的批评了一顿,批评完太子之后,自然要对救驾的侍卫们好好奖赏一番。
从朱元璋对侍卫们的处理态度,就能发现他是多么的谨慎,穿着衣服跳下去救太子的侍卫全都升官,那些脱掉衣服去救太子的侍卫全都被处死。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朱元璋的做法,其实朱元璋这么做自然有其道理。对于负责保护储君的侍卫们来说,太子溺水时,那些想都不想一下,直接跳下水救太子的人,自然是十分忠心的。
相对来说,那些在太子落水这样的关键时刻,还想着不要弄湿自己衣服的侍卫,其忠心程度自然值得怀疑。也幸亏是太子被成功救了上来,要是太子不幸被淹死,以朱元璋的残酷手段,被处死的可就不仅仅是侍卫自己了,他们的家人恐怕都会受到牵连。
朱元璋不但自己在生活方面十分谨慎,也时常教导儿子们要谦虚谨慎,不能因为自己身份尊贵,就随意对下人辱骂责罚。在《明史·朱棡传》中,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,足以证明朱元璋数十年如一日的谨慎。
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,是朱元璋钦定的攘夷九大塞王之一,于洪武三年四月被封为晋王,洪武十一年正式就藩太原。朱棡毕竟在京城生活了许多年,习惯了京城的繁华,所以在前往太原就藩的路上,因为条件有限,厨子烧出来的饭菜不合口味,就把随行的厨子狠狠地打了一顿。
消息传到京城后,朱元璋十分恼怒,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朱棡,他在信中说:“吾帅群英平祸乱,不为姑息。独膳夫徐兴祖,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。怨不在大,小子识之。”意思是说,我率领群雄争霸天下这么多年,对任何人都没有姑息过,而御厨徐兴祖给了做了23年的饭,我却从来没有折辱过他。两人的怨恨从来不在大小,望你好自为之。
同样的,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在就藩西安的路上,也因为伙食条件不好,将厨子狠狠责罚了一顿。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些儿子一直暗中监视,所以得知这件事后,也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朱樉,在信中劝说他要善待厨子,因为厨子的手里掌握着你的小命,切不可因为一点小事就责骂厨子,不然小心被人家毒死。
朱元璋出身贫寒,幼年时曾差点因为吃不上饭而饿死,长大后又四处流浪乞讨,这些艰难的岁月使他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。在朱元璋走上争霸天下的道路后,他的这种性格使他获益良多,而他能够击败群雄,驱逐胡虏,恢复中原,身上那种谨小慎微的性格可以说是居功甚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