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6年4月25日,已经被敌人严刑拷打20天的凌福顺,再一次严词拒绝了敌人要他投降的要求。敌人用尽了各种酷刑,却始终无法使凌福顺屈服,为了打击闽东人民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,敌人决定用凌迟这种残忍的手段将凌福顺杀害,以儆效尤。
临刑前,面对着手握刀戟的刽子手,凌福顺怡然不惧,他对着人群高声呼喊:“我凌福顺会绝代,但是,革命永远不会绝代!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凌福顺也没有想过背叛革命,他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,连他的敌人都为之动容。
在福建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中,至今仍然保存着凌福顺烈士牺牲前的照片,这是敌人在行刑前所拍摄的。凌福顺的牺牲是闽东革命力量的巨大损失,然而他临终前的呼喊,却激发了人们同敌人反抗到底的决心,激励了更多的人们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中去,他用尽生命中最后的一丝力量,为闽东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1912年,凌福顺出生在福建省周墩县浦源镇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,在他12岁那年父亲因为劳累过度双目失明,年幼的凌福顺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。可是因为他年龄小力气弱,也没有办法给地主家当长工,只好离开家乡四处当学徒谋生,赚取一些微薄的薪资补贴家用。
1931年,凌福顺在别人的介绍下,加入了周敦县的保安团成为一名民兵。凌福顺原本以为保安团保护的是一方平安,结果发现保安团里大多都是兵痞子,他们平时净干一些欺压百姓的坏事。凌福顺对此感到十分愤怒,可是却无力改变什么。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,凌福顺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响,在这种进步思想的熏陶下,凌福顺决定脱离保安团,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中去。
1932年4月,凌福顺离开保安团,加入了地下革命组织,此后积极发展当地的革命武装力量。在凌福顺的努力宣传下,周敦的革命力量发展很快,人们互相传递革命的道理,并且踊跃加入到革命的行列中。1934年2月,凌福顺感到时机成熟了,于是在周敦县城北门成立了周敦游击队,上级任命他为这支新成立的游击队的队长。
成为游击队队长后,凌福顺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,为了进一步宣扬革命的理念,他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,那就是再次回到保安团,宣传革命理念。因为凌福顺根据自身的亲身经历,知道保安团里虽然大多数都是兵痞子,可其中也有不少像自己这样穷苦出身的士兵,这些人就是他要争取的对象。
在凌福顺看来,为了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,有时候冒点险也是值得的。于是在周敦游击队成立不久之后,他这个队长就消失了,悄悄潜伏进了保安团之中。因为他曾经参加过保安团,对里面的情况十分熟悉,所以只稍微花了一点点功夫就成功混入了其中。就这样,凌福顺开始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宣传革命思想,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行列中去。
1934年8月,周敦游击队被改编为闽东游击队第十一支队,凌福顺继续担任支队长。之后他积极组织周墩革命力量,并且于当年10月成功举行暴动,配合闽东红军独立师攻占了周墩县城。随着凌福顺领导的队伍实力越来越壮大,次年8月,上级决定将其编入闽东红军独立师,成立独立营,还是由周墩担任独立营的营长。在之后的数月时间里,凌福顺根据组织上的安排,率领独立营的战士们连续转战周宁、寿宁、建瓯、福安等地,屡立奇功,敌人听到凌福顺的名字都不寒而栗。
1936年4月5日,凌福顺带领手下警卫班到家乡浦源镇侦察敌情时,由于行踪暴露被敌人保安团包围。带我力量悬殊,为了掩护战友撤退,凌福顺不顾个人安危,将大批敌人引向自己。在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,为了不被敌人俘虏,凌福顺把枪口对准了自己,但是却未能射中要害,最终还是被敌人逮捕。
敌人抓到凌福顺后,知道他是红军的一名营长,为了让凌福顺投降,先是许以高官厚禄,被凌福顺拒绝后,恼羞成怒的敌人开始对凌福顺严刑拷打,逼迫他交出我军的机密信息。在之后的20天里,凌福顺经历了种种酷刑,可是他却始终不肯屈服,坚决不向敌人吐露半个字。
敌人见凌福顺始终不肯投降,于是在1936年4月25日将其凌迟杀害,凌福顺牺牲时年仅24岁。
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,凌福顺仍然保持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。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时,他既没有选择背叛革命,也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,反而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让敌人见识到了一个革命者的尊严。这是多么高贵的品格啊!
《七律·到韶山》中说,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。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为此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和热血,他们坚贞不屈的品格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,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我们要牢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,永远铭记他们的光辉事迹,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今天。